缅甸漆器【缅甸特产】
缅甸漆器的基本介绍
缅甸不仅拥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而且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品——漆器。在缅甸,从和尚化缘用的钵,到凡人家中用的碗;从女性梳妆台上的化妆盒,到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画,都可能是传统漆器。无论在宗教意义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漆器成了缅甸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缅甸,大量生产著名漆器品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在古代蒲甘城管辖区内的-明格巴村,另一个是在蒙育瓦地区内的较轧村。蒲甘明格巴村的漆器品是出名于手工的优雅精细、巧小玲俐,而较轧村的漆器却著名于它的制作手工结实牢固。缅甸漆器的发祥地是“万塔之城”——蒲甘。蒲甘是东南亚最富盛名的漆器之乡,这里的竹漆器作坊是游客们的必到之地。
缅甸有学者认为,缅甸漆器虽然最初来自漆器故乡——中国,但是缅甸人在最初学习借鉴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进行了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缅甸民族特色的漆器工艺风格。
漆器,在缅语中称做“荣”,原本是泰国清迈附近的一民族名称。缅甸的漆器制作起源于12至13世纪的蒲甘,自此之后,蒲甘便成为缅甸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漆器发源地之一。作为日常用品和馈赠礼品,古代包括缅族人在内的缅甸人喜欢全家在一个带底座的漆器大圆盘中吃饭,用漆器水杯喝水,认为用漆器餐具吃饭更香甜,用漆器水杯喝水更清凉。蒲甘是东南亚最富盛名的漆器之乡,这里的竹漆器作坊是游客们的必到之地。
在蒲甘艺人眼里,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就如同蒲甘2000多座佛塔一样,千姿百态,别具一格。尽管制作漆器的程序复杂,耗时长,但大部分售价不过几个到几十个美金。漆器的生产周期需要数月的时间,大致的工艺过程包括用马尾制泥胎,反复上漆、自然风干、雕刻、套色绘制,上漆的遍数和设计颜色的丰富与否,以及颜料的不同基质,决定着漆器的等级和价格。
缅甸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漆器。缅甸人家,不论是家境殷实的,还是家境一般的,餐具多用漆器。他们认为,用漆器的碗吃饭,饭更香;用漆器水杯喝水,水更清凉。这些碗具的图案简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或是简单几笔勾勒的佛教符号,或是细雕一角的自然风光,将寻常的小菜装点得多了几分生活情趣,佛国的诗意生活,就在这一碗一碟中。
随着年青一代设计师的加入,缅甸漆器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气息,用漆器工艺制成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不仅独具个性,且美丽大方,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产品特点
蒲甘出产的漆器表面上通常绘有各种图案,大致有4种,带有镀金花纹的黑色漆器、暗红色漆器、带有凸起镀金图案的漆器和全部镀金的漆器。
缅甸漆器的胎体主要是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不论是精致小巧的手镯和碗勺,还是个体很大的花瓶和屏风,都是用竹篾编织后多次上漆制成。缅甸盛产竹子,这为漆器工匠的选材提供了条件,他们会根据不同物品选择不同竹篾,或用青篾,或用黄篾,非常讲究。
缅甸漆器所用的漆料和其他颜料都是纯天然的,非常环保。缅甸人常说,使用高质量的漆器碗勺,不会影响健康。相反,用漆器的碗吃饭,饭更香;用漆器水杯喝水,水更清凉。漆器上面的图案简洁,既有佛教色彩,又有自然特色,极富民族风格。有的漆器外表图案采用镀金工艺,看上去格外高贵。
历史民俗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国汉朝时期,中国的漆器从云南一带传入缅甸,11世纪初传入蒲甘,在14世纪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18世纪达到巅峰。东南亚最早的漆器遗址就是在缅甸发现的。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国汉朝时期,中国的漆器从云南一带传入缅甸,11 世纪初传入蒲甘,在 14 世纪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18 世纪达到巅峰。蒲甘至今仍是缅甸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漆器重镇,当地工匠在 1924 年成立政府漆器学校栽培人才,至今,每1000 个缅甸人之中,就有 1 个以漆器维生。
制作方法
首先,工匠们把采集而来的竹子削成薄片,厚薄有度、韧性十足。其次,用竹篾编织各种形态的器皿,做成可以上漆的胎体。不管是精致小巧的首饰或是碗具、勺、盆,还是体积庞大的花瓶和屏风,它们的胎体都主要由竹篾手工编织而成。缅甸盛产竹子,尤其是钦敦河畔的竹林茂盛,漆器工匠就地取材,根据不同物品的需要选用不同的竹篾,或青或黄,非常讲究,自有匠人的隐秘门道。
胎体编织完成后,就是上漆。缅甸漆器主要色彩为红、黄、绿色,底色多为红和黑色。还有一种是黑底上金漆,显得高贵。有颜色的漆料加入其他纯天然成分,从中国来的朱砂、掸邦的雄黄,结合二者而得绿色,蓝色来自印度的靛蓝。对工匠来说,如何获得合适的颜色,尤其是红与橙色,颜色组合配方历代相传,秘而不宣。
上漆后,就是阴干。因生漆的特性是不能日晒、不能烘烤,只能在阴凉潮湿的空间中慢慢阴干,因此,阴干这一步骤一般都在地下室进行。一件漆器的制程快则数月,慢则数年,需要的时间与人力成本极为高昂。
阴干后就是打磨再漆,这道工序至少重复三四次,而且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接下来就是在器皿制作图案,手艺高超的匠人们会在器皿上绘画,或是雕刻很细的花纹、制作镀金花纹。最后,洗擦器皿使其光亮,完成最后工序。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