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四川特产】

 小吃大全   2023-03-14 13:07   236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长吻鮠【四川特产

长吻鮠又名江团。鱼肉肥满多脂,鲜嫩可口,有较好的滋补功效,《本经逢源 》载:“能开胃进食,下膀胱水气,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尤其是它的鳔特别肥厚,可干制成名贵的鱼肚,一向被视为肴中珍品。

长吻鮠(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Ⅰ-14~18;胸鳍条Ⅰ-9;腹鳍条Ⅰ-6。鳃耙11~18。

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温为15~30℃,pH范围6.5~9.0,最适pH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

分布范围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本文地址:http://xiaochi234.com/230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