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皮影-陕西皮影【陕西特产】【渭南特产】

 小吃大全   2023-02-10 06:37   519 views 人阅读  1 条评论
摘要:

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

华州皮影【陕西特产】【渭南特产

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是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然而,入宫几年后,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华州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到处追杀刘秀。刘秀被追到华州府(今陕西华县)境内少华山的一座寺庙内藏身。说来也巧,饱受战乱之苦的华州的老百姓为了祈求安宁,这天晚上携带皮影来到到庙里,烧香拜佛,并表演皮影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锣鼓声、呐喊声把正在寺庙中熟睡的刘秀惊醒,刘秀误以为是王莽的部队追到,便急忙逃出庙门,躲在山下的石头缝中。王莽的追兵追到这里,听到锣鼓声、呐喊声,王莽于是派探子前去打探。探子来到寺庙附近,隐约看到千军万马的影子并听到战马的嘶鸣声,以为刘秀在此地有伏兵,就赶紧回去禀报,并等待天明再行调兵追剿。刘秀乘此机会连夜逃出。

刘秀打败王莽登基做了皇帝后,为感谢华州百姓救命之事,便封华州皮影戏艺人为皇家艺人,并专门为王亲国戚、朝廷大臣们表演,后来皮影戏逐渐从宫廷传到民间,在全国开始流行。当年藏身的寺庙被封为“潜龙寺”,更为神奇的是,他藏身的石头上也出现了一条大龙和四条小龙,被称为“卧龙石”。这些历史遗迹,至今仍在华县境内完好的保存着。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华州皮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华州皮影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影偶以秦川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刻、染、熨、缀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景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的处理。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是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热衷的对象,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13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8年)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传入土耳其。众多的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华州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西汉·司马迁《史纪·孝武本纪》中"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是关于皮影最早的文字记录,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也有类似皮影戏的记述。到宋代,皮影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8处画有表演皮影戏的场景,诗人范成大的诗作《夜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两句形象描绘了元宵佳节人们观赏皮影的动人画面。明清时代,皮影戏进一步发展,重大政治历史题材被纳入皮影戏内容。到清代,华州皮影无论是演技、唱腔,还是剧目题材和雕刻技巧,已经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期,其班社之多、戏箱规模之大、雕刻工艺之精细程度,都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地方,其中班社多达二十余家,唱腔分为"时腔"和"老腔"两大类。"时腔"即为"碗碗腔",其剧目多以言情故事为主,唱腔特色委婉细腻、曲折动人。老腔剧目以楚汉故事为主,唱腔粗犷激昂,铿锵奋进,至高潮时全台演员齐声吼叫,因此又称"满台吼"。后来,由于人们厌恶战乱、向往安逸,粗犷激昂描述战事的老腔皮影逐渐被委婉细腻的碗碗腔皮影所取代,从此华州皮影戏以碗碗腔为主,并以其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等四大特点。

近代战乱,华州皮影与中国各派系一样,时起时落,但一脉相传从未间断。表演社团全盛时百余家,后降到不足20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州皮影得到发展,成为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走向了全球三十多个个国家地区。2006年6月,华州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州皮影制作工艺"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0月,华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7年5月,华州皮影应邀参加世界三大艺术展之首的威尼斯双年展,为全球慕名而来的嘉宾奉上了一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独特视觉盛宴。

2017年以后,在国家倡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华州皮影艺术家们主动适应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创作出了如卡通剧《鹤与龟》,芭蕾舞剧《白毛女》,现代皮影《迈克尔·杰克逊》等一系列皮影剧,让华州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在雕刻技艺方面,将皮影与工笔画结合,以刀代笔,雕刻出的人物更有动感和活力。人物设计方面,增加了卡通形象,动物形象,现代人物等系列,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剧本创作上,大胆尝试传统剧目改编,国际元素的吸纳,纯音乐表现等内容。表现形式上,加入现代声、光、电、音乐等新元素,让舞台表现力更具有现代感。产业发展上,一改传统的侧脸人物刻画方法,从收藏装饰、观赏角度设计人物正脸,同时将皮影与高科技充分结合制作成皮影壁灯,让古朴典雅的皮影进入普通家庭装饰、收藏行列。

华州皮影被誉为"国宝"和"世界电影鼻祖",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华州区(华县)"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华州皮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是陕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简介

【历史起源】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 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主要原料】

上等牛皮,驴皮

【制作工艺】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

【制作方法】

第一步: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净皮"和"灰皮"两种方法。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第四步:过稿;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

第五步:镂刻;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

第六步:敷彩;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第七步:发汗熨平;给皮影脱水发汗。

第八步:缀结完成

【品质特征】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

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代表作品】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海阳竹枝词》《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需求场合】

表演,赠送他人

本文地址:http://xiaochi234.com/83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发表评论


表情

  1. 小吃大全
    小吃大全【站长】 @回复

    陕西华县皮影是陕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皮影戏,又称“影戏”“影子戏”或“傀儡戏”“灯影”。皮影戏源于关中地区,它最早可以追溯自汉代。 皮影最初是由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随着时代变迁,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等兽皮进行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皮影戏是通过灯光的照射及隔亮布的映衬以达到演戏的目的,它是中国民间一些地区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秦人气息。皮影戏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关中皮影尤以陕西华县皮影最为有名,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远销美国、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皮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陕西华县皮影”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全县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分布12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现有各类学校284所,在校学生4999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10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