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特产】【邵阳特产】
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滩头镇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街,手工业十分发达,且分工明确,相互配套。滩头自古巫风炽盛,民间祭祀活动甚为流行,用于祭祀的纸马品种繁多,其制作工艺与后来的滩头木版年画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据《隆回县志》载,滩头木版年画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据民间口传历史资料,滩头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是明末清初时绰号“王猴子”的王东元所办,曾印制过《秦叔宝》、《尉迟恭》等十余种年画。道光年间,胡奇甫开办“和顺昌”年画作坊,增加了《桃园结义》等新品种。同治年间,滩头木版年画已行销全国。20世纪初,滩头木版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有年画作坊108家,年产年画三千多万份,销往江南各省及东南亚一带。1949年后,滩头木版年画被当作封建迷信品加以禁止,1958年恢复生产,1966年后再次受到摧毁,1979年重新恢复生产。1984年,滩头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1994年,滩头木版年画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银奖”。2003年,在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滩头木版年画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
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到成品所有工序都在滩头当地完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产系列,这在全国年画制作中较为鲜见。传统的滩头木版年画有四十多个品种,分为门神画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在滩头木版年画的工艺中,蒸纸、托胶、刷粉等传统工序均为滩头所独有,“开脸”也是有别于他处年画的独特技艺。滩头木版年画的制版难度在于线板雕刻,在这方面“高福昌”年画作坊的“陡刀立线”技术很有名,其行刀角度一致,使用均匀的暗劲,转折、交叉处稳当不乱,完全靠感觉和技巧把握。
如今,历经三百多年风采依然的滩头木版年画已经远涉重洋,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但近年来滩头木版年画市场急剧萎缩,作坊入不敷出,艺人纷纷改行,只剩两家年画作坊还保留着门面,其中“金玉美”也基本停产,“高腊玫”只能勉强支撑,年产量不足五万张,作坊主人的子女无一继承祖业。滩头木版年画或毁坏或流失,有不少技艺已经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钟海仙
钟海仙(滩头木版年画)
湖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钟海仙,男,1928年10月出生。
1934至1943年,钟海仙在滩头随父学徒;
1944至1953年,钟海仙出师和父亲在滩头共同经营“成人发”年画作坊;
1954年,钟海仙与妻子独立经营“高腊梅”年画作坊;
1955年至1988年,公私合营后,钟海仙因有一技之长而进入滩头镇染纸社当工人;
1988年以后,退休在家,夫妻俩继续从事年画生产。
传承谱系
第一代 钟登弟 男1896年8月 不详 师传 不详 滩头镇
第二代 钟海仙 男1928年10月 小学 家族传承 1936年滩头镇
高腊梅 女1933年12月 小学 师传 1941年滩头镇
钟海仙的父亲钟登弟14岁起在滩头镇“鼎兴隆”作坊学徒打杂,30岁左右开办“成人美”年画作坊。钟海仙,6岁随父学徒,从事年画生产70余年,是目前滩头年画印刷印制技艺最高者。高腊梅,湖南省新邵县高雅塘人,钟海仙之妻,从小随母学制凿花,随后又随丈夫从事年画生产。在极左的年代里,滩头年画被视为迷信品而禁止生产,钟海仙当时又在滩头镇色纸厂当工人,更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让高腊梅(无业居民)在家偷偷摸摸印制年画。为掩人耳目,后来钟家的年画署名为高腊梅,而不是钟海仙。“成人发”作坊年面的品种齐全,画版有托半、托二、托四及像单、像双、关公、马赵等80余块。文化革命期间,除转移和自己冒险藏了一小部分外,其余画版都被毁之一炬。改革开放后,1980年夫妻俩又请高福昌重新刻制了托二、托半、托四等70块新版。如今两位老人虽年逾古稀,但对年画的钟情亦不减当年。“成人发”最兴旺时,年生产年画40余万张,80年代初年生产量lO万张,现在年生产量不到5万张。
钟海仙滩头年画技艺特征
1、在刻版线条细而坚挺、流畅圆润,且不易磨损,极富表现力;
2、在制作上的“蒸纸”、“托胶”、“刷粉”、“丌脸”等特殊工艺在全国独一无二,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滩头年画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3、在题材处理上有独到之处,滩头年画《老鼠娶亲》一反其他年画老鼠被猫吃掉的惨景,而将猫鼠描绘成一团和气,给人以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4、在着色上,大块面的桔红、淡黄、玫红与群青、翠绿、煤黑等形成强烈的冷暖色彩对比,使色彩耀眼、斑斓、刺激,特具湘楚的“辣味”。
2007年元月,钟海仙荣获首批“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
主要代表作品及作品展览、演出、收藏、交流、出版和获奖情况
1994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苗族英雄像》、《年年发财》、《和气致祥》、《招财进宝》、《花园赠珠》等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展”中获银奖。
2003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苗族英雄像》、《年年发财》、《和气致祥》、《招财进宝》、《花园赠珠》等在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中国首届民问工艺品大展”中获民间工艺品金奖。
2005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正像)、《秦叔宝•尉迟恭》(偏像)、《秦叔宝•尉迟恭》(局部)、《苗族英雄像》、《年年发财》、《和气致祥》、《招财进宝》、《花园赠珠》、《麒麟送子》、《关公像》(一)、《关公像》(二)、《关公像》(三)、《珍珠塔》、《媳妇借伞》、《喜庆三元》,线版《关公像》、《苗族英雄像》、《子孙力‘代》、《一品当朝》、《和气致祥》、《老鼠娶亲》、《吉祥如意》、《力福崇来》、《桃园结义》、《金玉满堂》以及钟海仙等个人小传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
李咸陆
李咸陆(滩头木版年画)
湖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李咸陆,男,1934年12月出生,滩头木版年画传承人。
(国家级传承人李咸陆用特制的弯月刀在案板上把印制好的年画切边,等待出售罗海波摄)
李咸陆祖父李国惟为谋生计,1917年3月携家眷从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老家来滩头镇一边作纸生意一边学徒。自己有了些许积蓄后,便开办了“东南美”年画作坊。其子李楚北,13岁随父学艺,并于1934年单独在滩头镇三坡街115号(今果胜路124号)开办“金玉美”年画作坊。李成陆子承父业,14岁起随父李楚北学艺。父亲年迈后,李咸陆自然成了作坊主,他不但生产年画,还生产五色纸,生意红红火火。鼎盛时期,常年雇工20余人,年生产年画80余万张。公私合营后,李咸陆曾在滩头镇染纸社、搬运队当工人。退休后,又在家从事年画生产。他是目前资历最老、技艺较高的年画艺人之一。
媒体报道:
李咸陆滩头年画:一抹渐行渐远的色彩(图)
本文来源于网络博客
滩头,一个很有底气的名字。据说镇北有三条溪水汇集,天长日久积沙成滩,而这似乎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沉淀,流沙冲击形成的沙滩,仿佛都成了过滤了的文化积累。
动身前的滩头,是一个烟雾袅绕,空气中弥漫着万千色彩的古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就像鲁迅先生床头的那幅《老鼠娶亲》,古镇应该也是“可爱极了”。
而此行,我没有看到三溪汇流,新街和老街之间,只见一条浑浊的小溪穿镇而过。镇子很冷清,我试图着去寻觅那些隐藏着的文化底蕴,希冀着老去的只是土地和建筑,而不是人……
青石铺成的老街仿佛作坊中那些经过千百万次套色后的梨木雕板,只有仔细寻找才能发现一些昔日的凸痕,在初冬的雨水里星星点点地闪着岁月的光痕。
300年来,“滩头”一直摆放在“年画”前面,这标志着一种独特文化、一种独特色彩。望着光溜溜的古驿道,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人们大箩小筐的年画从这里走向全国。而今,水泥瓷砖砌成的新街,门扉几乎不贴年画;而老街门页上残破的年画所寄托着的,或许还是去年的祝福……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家家户户贴上“滩头年画”——那种辉煌场景,已经是很遥远的一个记忆了。
“现在恐怕只有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记挂着我们做的这种东西”,钟海仙和高腊梅说,今年他们只做了两万来张年画,主要是销到贵州的凯里地区,还有一部分,就是被那些爱好这种快要绝迹了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人买去收藏了。
用于销售的年画,是“机制纸”印的,“便宜些”,那些要收藏的人就点名要“原生土纸”。
70岁的李咸陆,是滩头另一家做年画的,四代传袭。他用了祖父创下的招牌“金玉美”。 一块商标性质的画版,有“本号向在湖南邵阳滩头头牌开设……兹为提倡国货起见拣选上料用心监督……各界赞许中外驰名……”之类的说明。
李说当年“滩头年画”鼎盛时期,他们家“根本就排不上号”,想不到,现在,他家竟成了“最后两家制作‘滩头年画’的作坊”之一。
2001年,我们就曾探访过“滩头年画”。那时,其困窘局面更甚——早在20世纪“文革”期间,滩头有几千张雕版被乡政府收去,烤火,当柴烧掉,致使很多传统经典年画版,如“西湖借伞”、“珍珠塔”等都已失传;到了21世纪,市场对这种朴拙的“原生态”年画也不认可,消费者更喜欢“塑料画”,“那些东西印刷快,价格低,更漂亮,还容易保存”;年轻一代则认为“做这个东西,又费时又费事,还没有效益”,学都不愿学。
如今,至少政府还是将其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在进行抢救性保护。但民间的东西,毕竟只有在民间自然传承,才是鲜活的。如果,时光真的要带走它,不在世间留下痕迹,那就总有它消失的理由和逻辑吧。
只是这种理由和逻辑,在永远失去以后,我们会不会心生悔恨?
我不知道。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世界版画评审委员会委员黑崎彰,曾在1997年特意来滩头拜访,他说:“(在滩头的)那几天真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日子。”据黑崎称,在年画中,从原材料到雕、印直至最后的成品,完全在一个地方完成,就他所知,“滩头年画”是世界上的惟一。
我们可不可以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惟一”,逆一次所谓“时代”、“市场”的潮流,去挽回一种令人心痛的消失?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