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皮影戏【河北特产】【沧州特产】
河间皮影戏是河北省河间市一个独特稀有的戏种,也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冀中皮影戏是中国西部甘、陕皮影传入华北的落脚点,它也是北京西城皮影戏的前身。冀中皮影戏主要流布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后来在保定、廊坊等地基本消失,而在河间还有着比较完整的保存。
河间皮影戏在皮影人子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体现出中国西部皮影的一些特征,与北京西城皮影同宗同脉,与冀东、冀南皮影戏有很大差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011年底,河间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六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民间相传,冀中皮影戏是明代由甘肃、陕西迁民带到华北平原上来的,民间艺人称之为"兰州影",主要流行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河间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区,紧邻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要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非常兴盛。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条件,使得当时河间皮影戏班社众多,卢村、石家村、赵家庄、西堤、边庄、北寨、王庄村、君子馆、西呈各庄等地,都曾经有过皮影戏班社,演出活动遍及河间各个乡村。
民间班社有资料佐证,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皮影戏在河间景和镇王庄村就非常活跃,而且还有合伙重新购置道具的合约存在。当时,由邵氏等15人组建了皮影班子,并多次集资购买各种演出设备,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皮影戏在民间演出,一般是在夏季"挂锄"(农历七月底至九月初)之后,尤其是在天旱等雨时,在农村庙会上,以祈雨为名搭台唱戏,名为敬神,实为娱乐群众。或者是在冬闲和春节期间,以唱戏来祈福、酬神,作为乡民的娱乐。除在本村演出,皮影戏班还经常应邀到邻村或外地收费演出。
到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夏秋之交,或冬闲季节,河间皮影戏的班主们就开始组织艺人们排练。在本村和邻近村庄演出,不吃饭,不收钱,义务演出。有时即便到十里以外的村庄应邀演出,也只用饭,不卖票,不收礼。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艺人们冒着挨斗、抄家乃至生命危险,才使这些民族瑰宝得以保存下来。
传承谱系
按照地理位置,河间皮影戏大致可分为东支(景和)、西支(九吉)两个支系。其中东支在景和镇王庄子,西支是西九吉乡卢村。
河间西支皮影传入卢村,据说是明永乐定都北京以后,最初由身兼多艺的9人组成,当时的班主和传人,已经无从知晓。从清末民初开始,卢村皮影戏班主已传至第六代,前三代只知姓卢,不知其名,第四代班主吴老喜,第五代班主卢景明,第六代班主是卢占峰。
东支王庄子班主从有记载开始,也已传至第六代。第一代邵德顺,第二代邵德友,第三代为邵常禄,第四代为邵常庚,第五代为邵明山,第六代班主是邵继朋。
因为皮影戏流入河间日久年深,先辈艺人大都没有文化,剧情、剧词、操人子,都是靠师傅口对口传、手把手教,他们只传授、传承演艺、道具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缺乏留存皮影戏史料的观念,所以,皮影戏"传入时间"尤其是历代传人都没有留下详细资料。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文革"浩劫,东西两支后来共存皮影人子4箱,除少数"道具"稍有破损,基本保存完好。西支卢村鼓乐齐全,东支王庄子存有邵氏与他姓合伙出资购置道具人子"立此存照"清单(协议书)。
从皮影人子的高度到乐器的配备,从演出唱腔到表演技巧,两支皮影大体相同或相似。
在皮影道具中,两支皮影除生、旦、净、末、丑以外,根据剧情表演需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种动物一应俱全,且雕工精巧,造形隽秀、逼真。这些既是皮影戏演出时的道具,又是一件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传承意义
河间皮影戏,其皮影人子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其音乐独树一帜,能够使中国民族音乐更加完美,此外,皮影戏的唱词有较高的文学性,其内容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村民深受教益。河间皮影戏,做为古老稀有的剧种,有着很高的听视艺术价值。整理、研究河间皮影戏的造型、口传剧目、地方唱腔、民俗观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特点
河间皮影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场是板鼓、阴阳板、锣、镲。演出时,扯开幕布,打开灯光,锣鼓开场,表演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子,尺把高的小人跳跃开来,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惟妙惟肖。再配之以河间地方独有的唱腔和鼓乐伴奏,人操影行,动、画、唱谐调一致,亦真亦幻,诙谐幽默。
河间皮影戏的唱腔叫"老虎调",唱腔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行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河间皮影戏演唱声调、板眼不同于其他传统剧目,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一鼓开,唱腔上又分平调、声调、琴调、大悲调、小悲调、疙瘩调。文武场所用的手锣、钹镲、牛皮小鼓、笙箫、阴阳板、二胡、板胡等与其他传统剧目基本相同。
代表剧目
河间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的剧目,东支王庄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西支卢村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四大名山》、《白蛇传》、《绣花灯》、《丝鸾带》,他们演出的共同剧目还有《大妖书》、《小妖书》、《刘仁扫北》、《蝴蝶杯》、《猪八戒闹媳妇》、《荆木疙瘩造反》、《定唐传》、《白雁捎书》、《金滕玉箸》。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现代皮影戏,如《刘胡兰》、《白毛女》选段。民间虽有少量演出剧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记,演出时不看本。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