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皮影戏【陕西特产】【渭南特产】
同朝皮影戏是陕西省渭南市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等喜庆时日,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同朝皮影戏是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2008年,同朝皮影戏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同朝皮影戏是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汉族民间小戏剧种,腔调为“碗碗腔”演唱。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啼哭不止,于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后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各种形状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二曰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户上,嬉戏取乐。据晋代千宝的《搜神记》、宋高承的《事物记源》记载,当时均有影戏出现。到明末以来逐步发展,公元1736年—1796年(清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并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
同朝皮影戏包括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等工艺流程,手工精细,线条流畅。文人雅土清秀文静,武生将军英武雄悍,服饰舞台图案丰富多彩。表演设备简单:“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表演由五人完成,分别叫做“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五人均有明确的分工。
同朝皮影戏的唱腔为碗碗腔,其名称来源,一说因其节奏以打击小铜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用的乐器月琴旧称“阮咸”,又名“阮儿腔”衍化而成为碗碗腔。碗碗腔属板腔体系,虽属小戏,但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全部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担(是抱月琴,说戏的)。唱腔的音乐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唱腔美妙动人。唱板有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又称流水与二六板)、飞板、滚板、闪板、扬句子、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三不齐、三道腔、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的唱法。除唱腔外,有它独特的曲牌,板头和锣鼓谱种类繁多,开场板就有20多种,并且演出时有严格的分工。
由于受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同朝皮影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曲调较明快高亢、细腻华丽,唱词典雅但通俗易懂,行当齐全,唱腔唱板丰富多彩。代表剧目有《观音堂》《香莲佩》《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万富莲》《金碗钗》《唐王征西》《桂花山》《劈山救母》《刘秀走南阳》等。
同朝皮影戏与同州梆子为发源于古同州的两种剧种。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艺术价值。同朝皮影戏包括了工艺制作和演出技艺、唱腔艺术几个部分。其中独特的舞台美术,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艺术曾被誉为“官庭音乐”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华州的迷胡,合阳的线,同朝的灯影天下传。这就说明同朝皮影戏自古以来堪称“陕西一绝”是当之无愧的汉族民间艺术魂宝。2008年,同朝皮影戏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