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山东特产】【烟台特产】

 小吃大全   2023-04-19 14:36   227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胶东大鼓【山东特产】【烟台特产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捕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胶东大鼓音域宽广,音调高低变化很大,高亢又婉转,十分丰富、动听,一直保持着健康纯朴的乡土气息。

2006年山东省烟台市申报的“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11。

胶东大鼓是大鼓书的一种,最初称“八板谱”,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又名盲人调、瞎唱、瞎腔。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能推会算。皇帝让他教了4个盲人徒弟,大徒弟学会了算命,二徒弟学会了说大鼓书,三徒弟学会了推磨,四徒弟最差,只学会了“叫街”(讨饭)。

胶东大鼓是一种鼓曲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迄今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至今至少有260年左右的历史了。

大鼓书在胶东地区的发展历史约有250年。过去大鼓书在胶东地区非常普及,每个县都有说大鼓书的,名称也不统一,多以地名命名,比如栖霞大鼓、海阳大鼓、莱阳大鼓等。盲人们一年四季游走在村村寨寨之间,靠唱盲人调和算命维持生活。那时候,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人生活的一些段子。说大鼓书的艺人有一个组织机构严密的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召开一次“三皇会”,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帮规的盲人进行惩罚。

1938年,胶东文协(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之后各县文协也相继成立。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文协派出人员广泛接触盲人及盲人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动员民众抗日。1942年农历9月上旬,牙山地区解放,胶东文协派栖霞荆子埠一个叫姜岩的人说服了当时的“三皇会”会长董日清,把盲人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不久后, “三皇会”取消,“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 成立,董日清为会长,下设4个组分头下乡宣传抗日救国。为此,栖霞也成为胶东地区最早把盲人们组织起来用大鼓书宣传抗日的地区之一。

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表演特征

胶东大鼓表演形式及伴奏乐器,在各个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早期演唱靠山调(即胶东大鼓形成前的基础唱调)时,没有鼓、板,只有三弦、节子伴奏。后来,从老越调转化为胶东各地大鼓书,演出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加用高架书鼓和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的钢板伴奏。

而胶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有3种, 一种是一人演出多自唱自奏,即艺人为所称“单帮”,演出形式是一人操奏三弦、鼓、板演唱。这种形式要求演唱者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娴熟的伴奏技艺,方能与高明的演唱技巧溶为一体。因其难度较大,近年已不多见。二种为两人演出形式,即行话说“搭伙”,或称“双挡”。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演出形式。多是一人弹三弦,一人击鼓说唱。在演唱的过程中,一人演唱,但亦有与伴奏者拆唱或帮腔演唱的,形式比较灵活轻便。三种为三人演出或多人演出,即称“多挡”。主唱者一、二人,其余根据内容需要分角色拆唱。由于人员多,乐器全,演出气氛较为热烈。这种演出多见于集会,平时并不多见。胶东大鼓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起腔、平腔、悲腔、快板,被称做四大调。但也有人称胶东大鼓常用曲调有头板、平句、落板等。

唱腔曲调

胶东大鼓主要唱腔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垛板等,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调高低变化很大,高亢又婉转,十分丰富、动听。 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由三大句唱腔组成。其特点是节奏宽阔,音域宽广,音调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度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起腔是全篇开头演唱的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它的特点是节奏平稳,悠长,音调抒情、委婉,优美悦耳。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起连接作用。结构也是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音调特点和起腔相似。平腔,是皎东大鼓的主要唱腔,这种唱腔的结构,多数是以上、下两句唱词反复演唱组成。音调和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快板,艺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其特点是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往往用在全篇故事矛盾激烈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大多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故事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落腔、有的落得干脆、利落,叫做“煞头”,也有的落得婉转、花俏,叫做“花落腔”。两种落腔的用法,一般是根据词本的内容和情绪的需要选用的。

主要乐器

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起初只有鼓、板和三弦,后来受戏曲的影响,逐渐采用了戏曲乐队的伴奏形式,增加了坠琴、扬琴、二胡、四胡等多种乐器。

音乐结构

胶东大鼓的音乐结构以【起腔】、【平腔】、【快板】为主体,别有过渡性的【二板】、【落板】以及【花腔】组成。

艺术流派

按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三路,并各有其代表人物。由于方言音调、生活习俗、所受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路在基本曲调相近的基础上,各有不同发展,风格亦小有变异。

其中“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在各路大鼓中影响最大。在丁戊辰、杨大田、高杰美等前辈艺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的周德香、吴先达等可为代表。这路大鼓特点是高亢明快,曲调婉转,富于旋律性和浓厚的胶东乡土风味。

“东路”主要流布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县市,以号称“彭调大鼓”的彭润芝为代表。其他如纪佩南、宋开振亦颇有听众。特点是曲调质朴,少华彩而近口语,富于说唱性。

“南路”胶东大鼓流布于胶东半岛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掖县、平度,以及中部栖霞等县市。莱阳徐尚厚为早期著名艺人,而栖霞张振宝、冯玉香则是民国以后的代表性人物。由于这一带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曲艺、戏曲形式相当流行,徐尚厚非常注意吸收姊妹艺术营养,故带有较明显的地方戏曲风味。各路大鼓唱腔本来都是板腔体结构,唯有南路大量选用民间俗曲曲牌,不少唱段出现主插体结构。

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以及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区。

胶东盲人调、胶东盲救会、胶东大鼓,在根据地、解放区党的关怀和支持下,走过了一段光彩照人的旅途,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炯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http://xiaochi234.com/249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