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千张-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浙江特产】【绍兴特产】
霉千张的基本介绍
霉千张是绍兴市上虞松厦镇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悠久,霉千张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是豆制品中的佳品。
产品特点
霉千张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
历史民俗
霉千张,一名霉千层,产于上虞崧厦一带。据传,清代崧厦镇所产之霉千张,被宫廷誉为“奇菜”。当时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惠济三大寺院,曾专购崧厦霉千张,以敬香客和云游高僧。崧厦霉千张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畅销上海、杭州、宁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
制作方法
霉千张制作工艺流程:千张→酸化→卷筒→进霉箱→霉程→倒箱→霉倒→霉千张(成品)
原料:取新鲜千张,切成长15×2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剔除碎片。
酸化:取生产豆腐的酸下脚水(又叫窑浆水或窑子水),下脚水pH值4~4.5,将切块的千张一张张分散,置50℃下脚水中浸泡15分钟以上。浸泡时务必使千张的各个部位都接触下脚水。浸泡时间长短视气温高低而定。气温高,时间短;气温低,时间长。
卷筒:将经过酸化的千张置竹筛布上,沥去浮水。用手工卷成千层筒。筒的直径2~3厘米。千层千张,筒中空。
霉制,将卷筒千张一条条摇在霉箱中霉制。霉箱即霉豆渣容器。将千张筒横向置于霉稻草上,间距2厘米左右,霉箱重叠堆垛,每垛10层,上下各置放空霉箱一只。保温发酵。早春、晚秋季节在霉房常温中霉制,冬季霉房生炉子保温,使室温在20℃左右。室温高时2~3天;室温低时3~4天,千张筒上隐约可见白色毛霉菌丝;品温上升,此时倒箱,将上下霉箱颠倒堆垛。第二天,毛霉长满千张筒。将霉箱由重叠堆放改为交叉堆放,以便降温。再过1~2天,菌丝变淡黄红色。出箱,即霉千张。霉制周期:冬季5~6天,早春、晚秋3~4天,夏季2天。
霉千张的品尝吃法
有两种:一种是油炸。炸焦后撒上细盐或胡椒五香粉,即可食用。二是清蒸。切成小段,置碗中,加入猪油、食盐、辣椒等,蒸热,即可食用。
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
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崧厦霉千张是崧厦镇的著名特产,也是上虞土特产中的一张金名片。它制作历史久远,早在200多年前(清代)崧厦镇有家“蔡万盛水作坊”就开始生产霉千张。
关于崧厦霉千张的来历,还得上溯到清代。据说有一年立秋时节,“秋老虎”甚为猖獗,因时值崧厦镇迎神庙会,“蔡万盛水作坊”老板王绍荣制作了大批千张供应寺庙,由于数量过多而有剩余,他只好用豆腐布盖住放在一旁。第二天,他发现千张已泛黄点,还散发出一股霉味,但弃之感到可惜,于是就把这些千张切成小段,并用稻草捆扎,分给四邻“消货”。谁知邻居们食之,顿觉特有口味,然后“蔡万盛水作坊”试着生产,才有了霉千张这个品种。
崧厦霉千张其奇妙在于,闻霉臭,食而香醇,让人欲罢不能,故被布衣百姓摆上餐桌,备受人们青睐。就连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院也经常派员来崧厦购买,以款待香客和云游的高僧。据传乾隆皇帝南游至绍兴,品尝了崧厦霉千张,顿感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故曾被誉为宫廷“奇菜”,因此崧厦霉千张名声大作。
崧厦霉千张的制作,粗看似乎并不复杂,其实技艺十分精湛。它要经过精心取材、浸泡、磨汁、打花、压平、分张、切块等诸多工序,最后到成品、扎捆、霉化,整个工序多达10余道。所选材料:优质黄豆、上等盐卤。所用工具:缸——浸泡黄豆用;石磨——磨豆浆用,如今被磨浆机代替;粗布袋、豆腐板——压干水分用;刀具——分切千张用;灶具——豆浆打花用;籼稻稻草——垫铺和捆扎千张用。
现崧厦霉千张制作传承人田长林、朱鹤鸣等年事较高。田长林,家住崧厦镇严巷头村,其手艺公认超群。朱鹤鸣,家住崧厦镇严巷头村,其产品曾于1986年在省展览馆展出。陆大龙,家住崧厦镇陆家村。陆勤炎,家住崧厦镇陆家村。
不过霉千张制作后继有人,从业人员不断扩大,而且霉千张成了崧厦镇的特产之一。它不仅摆上了全市千家万户的餐桌,而且产品畅销上海、杭州、宁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地。迄今上虞市境内生产霉千张的水作坊多达500余家,仅崧厦镇就有近百户,每天生产的霉千张可达一吨之多。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特产大全 小编整理。版权归 原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小吃培训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